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带着血丝,咬苹果留下粉色牙印——这些信号可能在提醒你:牙周病已经悄悄找上门了。作为困扰我国近90%成年人的口腔问题,牙周病早期不痛不痒,却可能让你在40岁后开始"掉牙"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沉默的口腔。
很多人把牙龈出血归咎于"上火",其实这是牙菌斑在作怪。当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形成细菌薄膜,它们会分泌刺激牙龈,导致血管扩张出血。用手指轻轻按压牙龈,如果出现松软、泛红的情况,说明炎症已经开始了。这个阶段称为"牙龈炎",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逆转。
如果忽视牙龈出血,炎症会向深层发展形成牙周袋。这时会出现三个典型症状:持续性口臭、牙龈退缩露出牙根、牙齿突然敏感。更危险的是,细菌可能通过发炎的牙龈进入,研究显示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常人高2-3倍。
很多人认为半年洗一次牙就能预防牙周病,其实这是误区。洗牙只能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,对已经形成的牙周袋为力。中重度牙周病需要做龈下刮治,医生会用精细器械清理牙根表面的菌斑和结石。整个过程可能需要3-4次,但能有效阻止牙槽骨继续吸收。
预防牙周病的关键是清洁牙缝。实验证明,单纯刷牙只能清洁60%牙面,牙缝需要配合牙线或间隙刷。冲牙器可以冲走食物残渣,但对已经形成的菌斑有限。建议选择小头软毛牙刷,采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沟),每天两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。
抽烟会减少牙龈供血,糖尿病患者牙龈更易感染,孕期激素变化会加重炎症。另外要注意的是:用牙开瓶盖、长期单侧咀嚼、夜磨牙都会造成牙齿松动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就像我们每年体检一样必要。
当牙齿出现明显松动时,牙槽骨可能已经吸收过半。这时可以通过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,配合骨粉再生手术试图挽救。但治疗因人而异,越早干预越高。记住:种植牙虽能替代缺失牙,但永远比不上自己的真牙。
明天起床刷牙时,请多花30秒观察下自己的牙龈。健康的牙龈应该是粉红色,质地像橙皮一样有细微的凹凸。如果发现异常,建议尽快预约的牙周检查——毕竟,我们一生只有两副牙齿,副已经弄丢了,第二副必须好好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