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家长关心孩子的身高、体重,却容易忽略口腔健康。其实,乳牙的健康直接影响恒牙发育,甚可能引发面部骨骼问题。今天我们就来儿童牙科那些事,帮助家长避开常见误区。
很多家长认为“乳牙坏了不用管,反正会换牙”,这是典型的错误认知。建议是: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,就该安排牙科检查。这样能早期发现反颌、地包天等问题,及时干预可以避免后期复杂的矫正治疗。3岁前完成次涂氟,每3-6个月定期检查,能有效降低60%以上的蛀牙风险。
奶瓶龋:夜间含着奶瓶睡觉,糖分长时间接触牙齿导致门牙大面积龋坏。解决方法是睡前清洁口腔,1岁后逐步戒除夜奶。
双排牙:恒牙已萌出而乳牙未脱落,常见于前牙区。遇到这种情况,建议两周内拔除滞留乳牙,避免恒牙排列不齐。
牙外伤:玩耍摔倒导致的牙齿断裂或脱落。记住关键处理:捡起脱落的恒牙捏住牙冠(不可碰牙根),用牛奶或生理盐水浸泡,30分钟内赶到医院还有再植可能。
刷牙有讲究:3岁以下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,6岁前家长要帮助完成“圆弧刷牙法”,尤其注意清洁后牙窝沟。硬毛牙刷反而会损伤牙龈,选择软毛小头牙刷更合适。
饮食注意:控制黏性食物如软糖、果脯的摄入频率,吃完及时漱口。适当啃咬苹果、玉米等硬质食物,能促进颌骨发育。
窝沟封闭佳时机:3-4岁做乳磨牙,6-7岁做恒磨牙,11-13岁做第二恒磨牙。这层保护膜能减少80%的窝沟龋发生。
孩子抗拒看牙往往是害怕未知。试试这些方法:提前用绘本讲解看牙过程;选择有儿童诊室的机构,熟悉环境后再检查;治疗时采用“Tell-Show-Do”原则(先讲解器械用途,再示范动作,后操作)。对于特别敏感的孩子,可以考虑全麻下一次性治疗多颗牙,但需医生评估。
不是所有牙齿不齐都要等到12岁!乳牙期(3-5岁)的地包天、下颌后缩等问题,通过矫治器3-6个月就能改善。混合牙列期(6-12岁)的牙弓狭窄、牙齿拥挤,利用扩弓器或间隙保持器能减少后期拔牙矫正的概率。具体方案需要正畸医生结合X光片判断。
长期口呼吸会导致“腺样体面容”——上唇短厚、牙弓狭窄、下颌后缩。如果发现孩子睡觉张着嘴、白天也习惯性张口,建议先检查是否有扁桃体肥大等问题。乳牙过早缺失要戴间隙保持器,否则邻牙倾倒会导致恒牙萌出障碍。
儿童牙科的核心在于预防大于治疗。从颗牙萌出开始建立口腔档案,定期检查,配合科学护理,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笑容。如果发现异常,建议选择的儿童口腔科就诊,避免常规牙科诊所因设备不足导致的误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