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肥看牙选医生,不少市民会提到新安口腔的齐双林医生。这位有着12年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,从根管治疗到种植牙再到牙齿矫正,几乎覆盖了日常口腔诊疗的所有需求。不同于单一领域的,齐双林的性让他在处理复杂病例时更能统筹考虑。
早上8点半,齐医生的诊室已经亮起了灯。位患者是来做根管治疗的张阿姨,"齐医生做治疗手法轻,还会告诉我每步要干嘛",这是她第三次复诊。确实,在基础治疗领域,齐双林有着牙体牙髓专科的扎实功底,尤其擅长保留龋坏的患牙。曾有复杂的弯曲根管病例,他在显微镜辅助下完成了清创填充,让患者避免了拔牙。
转到种植区,55岁的李先生正在半口种植方案。"先要治好您的牙周炎"齐医生指着CT片解释,这种先治基础病再修复的理念,正是他反复强调的诊疗逻辑。在他的病例库里,不乏行牙周治疗、正畸牵引后再种植的综合性方案。
下午的隐形矫正讨论会上,齐双林正调整着一位年轻女孩的3D方案。"门牙转矩多调2度,笑线弧度再柔和些"——这些细节调整透露着他的美学追求。有别于单纯排齐牙齿的做法,他习惯在矫正设计时参考鼻尖、唇形、颏部的协调关系。曾经有位突嘴患者,通过隐形矫正配合少量瓷贴面,既改善了咬合又优化了侧面线条。
对于纠结选隐形还是金属托槽的消费者,他通常会现场做演示:用口扫仪生成三维模型后,对比两种方式的预期和周期。这种直观的沟通方式,让不少患者很快做出决定。
诊室里,从显微根管设备到3D口腔扫描仪,齐医生对这些工具的应用相当娴熟。但他常对年轻医生说:"机器再,也要先用手探针检查每个牙面"。这种重视基础检查的习惯,让他在早期就能发现许多隐藏问题。上周就有一位自称"只是来洗牙"的顾客,经他检查发现了邻面龋,避免了后续更复杂的治疗。
每周三上午是齐医生的种植手术时间,使用诺贝尔PMC或瑞士ITI系统时,他坚持"骨量评估比选种植体品牌更重要"的原则。曾有位骨条件较差的患者,他选择先做引导骨再生,半年后再植入,如今种植体用了4年依然稳固。
对于准备做牙齿矫正的成年人,齐医生提醒要重点关注三个时间点:初诊时确认全程预算,戴牙套1个月后复查适应情况,以及保持器佩戴阶段。"很多人后反弹就是没坚持戴保持器",他说这话时正在给一位结束矫正的患者调整透明保持器。
种植牙术后的护理也是他常强调的内容:从术后24小时的冰敷技巧,到三个月内避免啃硬物的具体建议。诊室墙上贴着他手绘的种植牙维护流程图,用简笔画形式展示着刷牙方法和牙线使用角度。
结束诊疗后,齐双林通常会留下来整理病例。电脑里按年份分类的文件夹,记录着从2012年今的典型病例。当问及职业成就感时,他翻出张老照片:"这是7年前做全口重建的患者,上月还介绍女儿来矫正,这种长期信任珍贵。"这位全科牙医的故事,就藏在这些年复一年的诊疗细节里。